02. 别讲理论,先把系统修好

AI分会场变成"吐槽大会"的戏剧性转变
章节导航
01. AI分会场的开场白练习 02. 别讲理论,先把系统修好
03. 三个现场演示扭转乾坤 04. 小红书文案演示惊艳全场
05. "59块钱自费,今晚就下载" 06. 兰亭夜谈:什么是AI
07. 刘志强举手:"我误解了AI" 08. 删掉总结PPT后的总结
09. CIO手记-认知觉醒的管理思考 10. CIO工具包(1)——AI认知启动包

← 返回目录

"大家好,我是观澜。"我突然忘了刚才想怎么介绍自己了,停顿了一下后按下PPT翻页键,"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,我们已经进入了AIGC时代。"

我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:"这是一个百年一遇的大变革。大语言模型的底层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,AI不再是简单的工具,而是要重构我们所有的业务流程。"我扫视台下,"未来,人和AI要一起工作,这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"

我点击翻页,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全球AI市场规模的图表:"2023年,全球AI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,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.8万亿美元。"我指向屏幕,"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每一个行业、每一个岗位都将被重新定义。"

"销售不再是简单的推销产品,而是要用AI分析客户画像,精准匹配需求。客服不再是机械回答问题,而是要用AI理解客户情绪,提供个性化服务。财务不再是手工记账,而是要用AI预测现金流,优化资金配置。"

我继续翻动PPT,看到这一部分开始讲AI的技术原理,数据、算法和算力,我感觉大家可能有点吃力,所以快速翻过去了。

我回到台上,切换到下一页PPT:"就在上个月,OpenAI发布了GPT-4 Turbo,处理能力提升了3倍,成本降低了50%。微软的Copilot已经集成到Office全家桶,谷歌的Bard开始支持多模态输入。"我停顿了一下,"这些不是概念,是已经在发生的现实。"

"我们珀墨科技,作为一家科技公司,如果不拥抱AI,就会被时代抛弃。"我的声音提高了一些,"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在用AI优化供应链,用AI分析市场趋势,用AI提升客户体验。我们还在等什么?"

我点击最后一页PPT,上面是一行大字:"AI不是未来,AI就是现在。"我看向台下,"今天,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用AI,而是怎么用AI,用在哪里,怎么用得更好。"

台下安静了几秒,我看到有人在低头看手机,有人在翻会议资料。华东区的刘家明在和旁边的同事小声交流,华南区的李晓华在记笔记,但表情有些困惑。

我琢磨着:好像没有听懂,我感觉我没怎么讲技术啊,为啥还是没有引起大家的积极反馈。

我清了清嗓子,硬着头皮继续:"当然,AI的落地需要一个过程。我们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,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。"我的声音有些不自然,"比如说,我们可以从客户服务开始,用AI聊天机器人处理常见问题。或者从数据分析入手,用AI挖掘销售数据中的规律。"

台下依然很安静,有几个人开始看手机,后排有人在打哈欠。完了,这样讲下去大家都要睡着了。

"那么,今天想听听大家对公司智能化的建议和想法。"我指向台下,"请各组选出一名组长,带着大家讨论一下,半个小时后我们各组选一个代表跟大家分享一下。"

我走下台,坐到了第三组。法务经理陈盼盼正在整理会议文件夹,看到我坐下,她眼睛一亮:"观澜总,我最近看到一些报道,说AI在法务领域很有前景,能自动审查合同,识别风险条款。从法律工作者的角度看,这确实值得关注。我们能不能也试试?"

"确实很有前景。"我点头,"国外已经有律所在用AI了,我前几天还看公众号有个文章介绍摩根大通的什么系统,几秒钟就能完成律师36万小时的工作量。国外还有一些专门的法务AI产品,听说准确率已经达到90%以上。"

陈律师凑过来:"具体来说,我们的合同审查是不是也可以用AI?现在一份合同要审3天,再加上来来回回修改,至少要两周,如果AI能帮忙..."

"国内也有类似产品在做。"我拿出手机,打开一个法务AI的演示页面,"你看这个公司新推出的产品,AI可以识别付款条件、违约责任、知识产权归属这些关键条款,自动标红风险点。"

陈律师看着我的手机屏幕:"看起来很厉害,那准确率怎么样?能完全替代人工审查吗?"

我停顿了一下:"这个...现在还不能完全替代。AI毕竟是AI,有一些幻觉,可能会把正常条款误判为风险,也可能漏掉真正的风险点。所以估计最终还是需要人工再审核一遍。"我突然发现她肯定不知道什么是大模型的"幻觉"。

陈律师皱眉:"从理论上分析,如果人还要再审一遍,这不是增加工作量了吗?原来我直接审,现在要先看AI的结果,再自己审一遍,这不是降低效率了?"

半个小时后,各组代表开始发言。

华东区的城市负责人刘家明率先举手:"我代表我们第二组发言。观澜总,我们总结了几个城市的发言..."他站起来,"这个CRM系统,真的是...太繁琐了,录个客户太麻烦,销售每天光填表就要花两个小时。还有,现在跟客户签合同,CRM里面不能做,都要找法务线下沟通,再走OA审批,一个合同至少要1个月,比我们的央企客户都慢。"

华南区的负责人李晓华紧接着附和:"我们组也认为,应该优先解决一些系统问题,库存管理系统经常出bug。导致我们无法及时了解真实库存,影响销售。上个月深圳有个客户下单了500台智能门锁,结果系统显示有库存,实际仓库没货,我们协调了好几个仓调货,客户差点投诉到总部。"

北京区的客服负责人王凯也站起来赶紧补充:"现在服务客户的工单系统不好用,查个问题要到七八个系统里找数据核对,效率很低,也需要增加一些资源。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,产研资源太紧张了,我们提的需求都排不上队。咱们就别搞AI了,先增加点资源把这些问题解决一下。"

正在我比较尴尬的时候,CFO司弦举手:"我们这组财务多,我们想到一个AI的应用场景。"她站起来,语气很坚定,"从成本控制角度看,费用报销现在都是纸质单据,SSC的同学每天要审核几百张发票,看金额、看主体、看科目、看是否符合报销标准,开发票的量就更大了。如果AI能帮忙审核,比如自动识别发票信息,自动判断是否超标,那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提高很多,也能降低人工成本。按照目前的人工成本计算,每个月只收票开票就要花费80万元人力成本。"

我眼睛一亮,心想终于有人帮我解围了,赶紧说:"对,谢谢Sun总,这就是AI的典型应用场景!"

司弦继续说:"而且AI还能发现一些人工容易忽略的问题,比如同一张发票重复报销,或者发票日期和出差时间不符。"

会场的气氛稍微好转了一些,但很快又被其他声音淹没。

"我们还缺一个文件管理系统!现在我们都用百度网盘在管理所有的培训视频和课件"

"销售数据统计太麻烦了!有没有那种手机上就能看的报表?"

"能不能给我们开发一个移动端的审批软件?我现在批个单子还要打开电脑,手机就批不了"。

会场瞬间变成了"需求承接会"。大家争先恐后地提着各种系统问题和功能需求,试图让我承诺优先解决自己地区的问题。

我很诧异AI专场怎么开成了这样?我看了一眼霄哥,他好像没有要发言的意思。我只好举起手,示意大家安静:"好,我听到了大家的需求,这些系统问题我们会逐步解决。"我停顿了一下,"但是希望大家在今天AI分会场更多关注业务和AI的结合。那这样,请各组再针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和需求,结合一下AI,再讨论半个小时。看看AI能在哪些环节帮到我们。"

台下各组开始重新讨论,我趁机走到霄哥身边,在第一组坐下,想着听听霄哥的想法,也好思考一下下一次分享的时候怎么引导大家讨论AI。

← 上一节:AI分会场的开场白练习 下一节:三个现场演示扭转乾坤 →